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hr软件——如何增创人力资源红利?

2019-07-05 09:28:09 浏览:1881 咨询电话:400-1800-278

      日前,由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的“技能新时代·圆梦正青春——解码广东技工教育实现高质量就业”——中央、省市媒体采风行活动走进东莞市技师学院和东莞宏大电器制品有限公司,见证了技工教育校企合作,满足大湾区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创新性举措。

 

  东莞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关键时期,迎来区域发展重大历史机遇,《推进“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行动方案》也提出,要增创人力资源红利。

 

  在新时期,东莞的人力资源红利,必须从“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才红利”转变,助推东莞经济发展从依靠单一要素推动,转向人力资本质量和科技创新等全要素驱动。

 

  近年来东莞积极为增创人力资源红利进行探索,去年提出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旨在培养和引进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龚名扬 通讯员 蒋周 策划:江强 黄少宏

 

  今年计划配套制定10份子政策

 

  最新统计显示,目前东莞全市人才总量达173万,高层次人才11.5万,近五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8%和20%。

 

  近年来,东莞立足制造业基础和集聚产业工人提升技能需求,一方面不拘一格广纳四方人才,另一方面重视现有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出台了《东莞市技能人才培养五年行动计划》,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2018年,东莞出台《关于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意见》,全面启动“技能人才之都”建设。

 

  在去年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司琪介绍,力争到2020年,东莞全市技术工人的比例提升10%以上,培养1万名国际化技能人才,引进培养1万名急需紧缺的“工匠精英”,推动100万人提升学历技能素质。

 

  日前,在去年出台了“技能人才之都”总体政策意见后,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了五个子政策,已出台“一镇一品”产业人才培训、“首席技师”培养、“技师工作站”、实训分基地、国际化合作培养等5份子政策。今年计划配套制定10份子政策,形成“1+10”政策体系。

 

  技能人才是实体经济的坚强基石,是企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尤其是对以制造业立市的东莞而言,更是关乎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资源。

 

  “在政策和公司鼓励下,我用三年的时间取得了东莞理工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证书。”11年前中专毕业的李涛在华明灯具有限公司学习模具钳知识,通过努力学习和培训,如今已是一名优秀的模具钳工技师,积累了丰富的钳工经验。

 

  据了解,早在2011年东莞率先推出自主参训补贴模式,劳动者凭相关证书可享受政府补贴,模式得到肯定并在全省推广。此后,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补贴政策不断得到优化。

 

  东莞已经完成模具工、冲压工2个国家职业的标准和题库开发工作,联合人社部劳科院开发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和系统运维员2个工种,并已纳入13个国家新职业。

 

  根据东莞市人社局所制定的2019年目标,今年全市技术工人比例提升3%以上,技工人才累计增加15万以上,推动40万人以上提升学历技能素质。

 

  今年将累计引进培育2个以上国际一流水平的战略科学家团队和350名以上重点领域领军人才。

 

  东莞将初步构建以综合服务为导向的人才政策体系,初步建立“货币补贴为主,实物保障为辅”的人才安居保障体系,完善教育、医疗等人才服务政策,构建“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营造可以更好发挥现有人才、产业工人聪明才智的综合环境。

 

  技能人才培养初见成效

 

  前些日子,东莞市技师学院的老师徐达与队友在2019年澳大利亚全球技能挑战赛上获得一枚金牌,这是东莞市技师学院首获智能制造类别的国际大奖。

 

  早在今年1月底,来自东莞市技师学院的杨雄森在备受瞩目的第48届国际青年烘焙师大赛中代表中国出战,最终,中国队获得团队第一,杨雄森单项奖获金奖。

 

  这些成绩,说明东莞技工教育的整体水平正在提升,东莞技能人才培养已取得初步成效。

 

  自2013年起,东莞市技师学院率先在广东省全面开启中德、中英职业教育项目合作,先后引进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模式,采用他们的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教学标准、教学方法、学习领域、管理方法及考核方式,培养无缝对接企业的高级技能人才。

 

  东莞市技师学院创新和践行的“技能+学历+国外证书”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校企双制培养模式、员工技能提升弹性学制培养模式、多专业融合“学业+创业”培养模式等五种职教新模式,走在了全国前列,形成了职教新常态。

 

  目前学院共开设中德、中英、中美、中加、中澳等国际合作班(含台湾课程班)84个,涵括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作、现代物流、机器人、酒店管理、国际贸易等24个专业,在校生共2292人,向社会输送了500多名具有国际视野和技能的中德、中英班毕业生。

 

  今年2月26日,学院2014级中德机电和中德汽车机电两个专业共10名毕业生抵达德国萨克森州,作为机电师正式入职卡门茨戴姆勒全资入股的子公司AccumotiveGmbH&Co,带薪进行两个月的德语强化学习后正式上岗工作,并享有和德国当地员工同等的晋升深造机会。

 

  此外,东莞市技师学院还有与德国bosch(博世)共建的汽车医院,与捷豹路虎组建的捷豹路虎汽车钣金学习型工厂,携手京东共建的人才培训基地等。据介绍,学院与企业在校内共建了“最接近企业的实践教学、能产生双重价值的培训、把培训内容和企业流程相链接、将培训与就业相连接”的学习型工厂,数量达15个。

 

  与此同时,2010年9月,东莞市政府投资建设公益性高技能人才公共培训基地,面向社会开展高技能人才实训,免费为院校学生和企业职工提供高技能实训服务。除了开设新兴高端课程,其首创的“生产性实训”模式,实现校企无缝对接,解决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轨的难题。

 

  东莞市大力推进“一镇一品”产业人才培养,推动镇街围绕产业特色开展人才培养,2018年培训18万人。建设18个技能鉴定站,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达到156家,形成了覆盖全面、功能完善的技能培训鉴定平台体系。

 

  此外,东莞今年将推动实训分基地建设申报和评审工作,准备认定9个高技能公共实训分基地,提升技能人才培训的能力。

 

  今年“技师工作站”申报建站量同比增长55%

 

  去年8月,樟木头镇迎来了首个“技师工作站”,广东罗曼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2018年第一批获授东莞市“技师工作站”的6家企业之一。

 

  “培养高技术劳动力、高技能的人才是我们分局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培养技师带动一批徒弟,从而带动我们所有的劳动者提升劳动技能,推动企业发展壮大。”樟木头镇人力资源分局负责人表示,罗曼公司这次能够评选成功,为樟木头全镇所有的企业下一步发展培养技术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2014年,东莞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行业协会和职业院校设立“技师工作站”,开展带徒传技、技术攻关等活动,加速创新成果的传承和推广。

 

  除了政策和技术院校为技能人才提供教育资源,企业自身对于技能人才也有刚性需求。信易电热机械有限公司行政经理易道江告诉记者,公司多年以来一直注重对企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制定完善的培训管理办法。

 

  技师工作站的设立和高效运营,充分发挥了企业、行业协会等现有高技能人才的引领作用,通过师带徒等方式传承技艺,培养高水平的技能人才;充分发挥了企业、行业协会等现有平台和技术优势,开发行业特色人才培养标准,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和技术交流,进而推动整个企业和行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

 

  根据最新出台的《东莞市技师工作站设立管理办法》,将由市职业训练指导中心对技师工作站给予30万元的补贴经费,分3年平均拨付。其中10万元作为启动经费在技师工作站设立后直接拨付;余下20万元,从该技师工作站成立的次年起,年度评估合格后分别拨付。

 

  数据显示,2018年东莞新增30家“技师工作站”,总数达到42个,其中唯美陶瓷技师工作站获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今年已有90家企业申报建站,申报量同比增长55%。

 

  弘扬“工匠精神”树立技能人才标杆

 

  从2016年起,东莞将连续5年鼓励企业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设立“首席技师”,通过开展“名师带徒”活动,传授技艺特长和绝技绝活,参与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解决企业的生产操作难题。计划到2020年,培养500名达到省级领先水平和市级顶尖水平的“首席技师”。

 

  “获得‘首席技师’称号对我来说更多是一种责任感。‘首席技师’的评定目的在于利用有限的一线技师来带动其他工人的进一步发展,对东莞来说更落地、更接地气,也体现了政府重视培养我们的基层技术工人。我将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带动其他工人,给他们一些方法上或行业方向上的指导。”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中心健康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卢子忱说。

 

  在评选出的“首席技师”中,有像卢子忱一样从高校毕业后在行业里深耕的技能人才,也有从中专学校毕业后一步步从学徒奋斗至行业佼佼者的匠人。

 

  日前,作为打造技能人才之都子政策之一的《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首席技师”培养计划实施办法》公布,共8章22条,包括总则、对象和条件、评审程序、待遇和扶持、职责和义务、管理和考核、工作要求和附则等。

 

  为进一步提高“首席技师”待遇,新政策将“首席技师”享受每月1000元津贴的时限,从1年延长到3年,以激励“首席技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工匠精神,积极开展技艺传授和生产技术攻关创新等活动。

 

  今年东莞将继续选树100名“首席技师”,目前已有510人申报参评,同比增长39%。

 

  东莞还拟从“首席技师”“名城名匠”“技师工作站”内具备技师以上职业资格或具有同等技能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中评定产生“莞邑工匠”。

 

  “莞邑工匠”是指在东莞市产业人才队伍中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精湛技艺、丰富实践经验和有突出贡献,在本行业领域中创新创造能力强、影响带动作用大、业内认可度高的技术技能人才。

 

  “这些奖励不是给他们做奖金的,是支持这些‘首席技师’‘莞邑工匠’用于项目的研发,支持他们去带徒弟,发挥顶尖技能人才的‘传帮带’作用,让更多人成为行业的领军人才。”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赵毅说。

 

  ■对话

 

  形成技能培训生态圈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

 

  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赵毅:

 

  为更加深入了解东莞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政策背景和方向,本报专访了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赵毅,以对相关要点进行解读。

 

  南方日报:在推动技能人才之都建设方面,东莞这几年是怎样循序渐进推进工作的?

 

  赵毅:技能人才的工作,不是提出打造技能人才之都后才开始做的,这对于东莞来说一直都是很重要的工作。

 

  在2015年前,东莞已经广泛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工作,2015年重新进行梳理,出台了技能人才工作的五年规划。2017年,根据形势的发展,东莞的产业转型需要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我们需要加大技能人才的数量并提升质量,因此提出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概念并进行了前期的调查研究,2018年在市委书记梁维东的推动下正式提出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目标。

 

  南方日报:在培养技能人才的过程中,东莞是如何突出现有产业特色的?

 

  赵毅:我们按用工3%比例下达各镇街“一镇一品”产业人才培训任务,并全面实行目录制管理,将镇街上报的442门培训课程整合成124项培训目录,其中涉及工业机器人应用、自动控制技术、服装设计等主要产业领域的特色工种培训37项,由市职训中心对课程培训方案进行逐一审核把关。

 

  我们会审核镇街的课程目录,确保这些课是跟产业的要求相吻合的。也鼓励人社分局跟当地的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合作,开展培训课程,要保证培训的质量可以比较好地跟市场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也具有各个镇街不同的产业特色。

 

  南方日报:在技能人才的培训方面,东莞将如何利用现有的各方资源?

 

  赵毅:在“技能人才之都”的子政策里面,我们提出要建设职业培训联盟的计划。东莞将联合学校、科研机构、培训机构、用工单位、第三方组织,打造技能人才培训的平台。

 

  通过在各个行业设立职业培训联盟,推动各方的沟通协调,以满足各方的技能人才需求,并让培养出来的人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和适应新工种。

 

  这种联盟是半官方性质、独立于行政体系之外的。但是通过行政指导和推动,形成生态圈,让技能人才培养自主发展。

 

  这一设想涉及的人和机构非常多,希望能利用各方的资源,发挥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有自己的发言权、找到他们自己的位置。通过这样的模式,培养技能人才培训的良好生态。

 

  南方日报:在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过程中,如何保证培养人才的有效性?怎样让培养的技能人才适合东莞未来的产业发展?

 

  赵毅:从政策层面上看,几项子政策都是跟企业、机构一起合作推动,我们根据收到的反馈,去修订政策和打造平台。

 

  首席技师、技师工作站和莞邑工匠,这些都是设在企业的,这可以保证所选出来的人和接受培训的人的技能技术水平与企业所需是相吻合的,也是符合产业和企业的需要的。

 

  通过这样的手段,让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东莞的产业更好地结合起来。我们会加大和企业的沟通力度,通过走访、召开座谈会,定期组织首席技师、技师工作站交流,把他们给的反馈意见融合到平时的工作中去。

 

  ■观察

 

  让“工匠精神”成为社会共识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从一个农业县到国际制造业名城的蝶变,是中国制造业的鲜活样本,也是改革开放生动而精彩的缩影。

 

  数十年来,东莞集聚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精英工匠和一流的技术力量,“打造技能人才之都”可以说是东莞的应有之义,更是责任担当。

 

  人力资源永远是人类社会发展最有价值的资源,而人力资源又依赖于教育和产业才能变现,没有教育,人口就无法变成人力资源,无法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没有产业,人力资源就没有用武之地。

 

  客观地讲,就目前职业技工教育的总体情况而言,教育方式同质化问题依然存在,教育的同质化导致人才结构的单一化,人才机构的单一化又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进而影响产业升级和城市品质提升。

 

  可喜之处是,东莞有500多万年轻的产业工人,他们有自我提升、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东莞拥有100多万市场主体,17万工业企业,产业配套齐全,工业基础良好,产业链完善。同时,东莞在技能人才培育方面也作出了许多大胆和有益的探索。

 

  东莞能率先行动,把劳动者素质迅速提升上来,实现“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口红利”转变,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而随着东莞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升级,对全市劳动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提升全市劳动者的素质,无论是对个人职业实现更大发展,还是对社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共享,都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

 

  如今国家在提倡“工匠精神”,但真正要让这种精神成为社会的共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要在体制机制上让技术工人安身立命,过上好的生活、有更高的上升空间,让他们有机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技能人才。只有技能人才受到尊重,工匠精神才有存在的基础,才有可能发扬光大。

 

  打造“技能人才之都”,争取在技能人才培养上走在前列,为全省全国探索经验,既是东莞作为制造业城市的必由之路,更是责任担当。


联系方式

400-1800-278